为什么说桃花源是隐藏在衡山?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隐藏在衡山?  

作者:王代明  

  在《桃花源记》里,作家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没有官府和税收、没有阶级和剥削及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和谐平等、幸福安康、怡然自乐的无比美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赞美了仁爱的高士——刘子骥,为了逃避祸害、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快乐的高尚情操。从文中可看出:陶最早提出了原初的人类社会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陶在文中层层设迷的目的是不让黑暗动乱邪恶歹毒的外界势力找到和破坏美丽的桃花源,只有把桃花源深深地隐藏起来,从而保护桃花源这个与乱世截然相反的盛世祥和中的美好人间。而且通过该文,提供一个理想社会给动乱中的人们以希望,也给争权夺利者镜鉴,要像桃花源人们那样和睦相处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大同社会理念,更要像仁爱的高士那样对一切充满爱心而避免互相残杀。  

  可1600年来,人们对这篇三百多字的文章,为何没一人能正确解读出来,以致不能早日破解这千古之谜?一个是弄不清武陵人和刘子骥是互不相干的二个人,还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只有弄清了这问题,这千古之谜就迎刃而解了。可千百年来都把陶的武陵人这谎言当圣旨,敢怀疑武陵人不是武陵渔人的绝无仅有,主要是人们找不到真相破不开这千古之谜。二个是没找到与《桃》文高度一致的自然环境,都是似是而非又绝对不是的疑是地,只有找到与文绝无仅有的地貌距离,其谜团既破。而桃源人是会迁移的故不讲。三个是桃花源到底是在武陵人的武陵还是在文末点名的刘采过药的衡山。这些以前都是不得其解,连历史学家都错解说是桃花源事与刘衡山采药事而牵连混合的,直到被我破解桃花源在衡山龙隐港之前一直无人能揭开这真相。  

  由于桃花源巨大无比的文化效应、品牌效应和旅游效应,各地为发展地方经济而争抢这文化资源。他们都不知陶在文中隐藏了真相而不能透露真实地名,以为是虚构的或在被作家借口为武陵人的武陵地区,有的凭空无中生有、有的据名顺手牵羊,都毫无根据地把这文化名牌据为己有。或有什么在地形上有点相像的、或有什么与桃花有关地名的、或有什么避秦的所谓线索的、或有什么与文与陶与刘根本不符合的虚假证据的,等等。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都有,且都对号入座。反正为争得这名牌,无不用其所极。有武陵的争,没武陵的也争,为争名夺利而暗中较劲。其实,不管有无武陵,他们都是用与文与陶与刘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假证据而大吹大擂,进而自欺欺人的。  

  一、我们先分析古人是怎样解读《桃花源记》的。  

  晋宋时,陶渊明创作的诗文还影响不广,直到梁太子组织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收有8篇陶诗,世人才慢慢认可陶的诗文,并在后世得到推崇备至。但是都对《桃》进行了错误的解读。他们想都不用想就断定桃花源是在文中写的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地区,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陶为了防止暴露刘和他自己及桃花源的真实地,在文中制定了多项保密措施,其保守秘密、不能透露,贯穿全文首尾。这样就导致后人解读错误百出了,如南朝齐人黄闵在《武陵记》中说:“昔有临沅黄道真在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林,陶潜有《桃花源记》”。梁人鲍坚的《武陵记》云:“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之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同时,伍安贫也写了《武陵记》,完全模仿陶文,并对陶文画蛇添足,说什么武陵人是黄道真、太守是刘歆,还篡改陶的年号前推到一百年前的晋太康年间,又实指出桃花源是在沅水边。他们从没一字一句去论证,都是信口开河。于是,梁陈时,文人墨客就依武陵去寻找这个桃源秘境。他们都一误再误的把桃花源判定在武陵,更没想到武陵人在武陵发现桃花源一点都不符合科学事实和生活逻辑,一般捕鱼人都对本地溪河了如指掌,难道上天突然空降一个桃花源让本地人去发现,故不合事实。只有外地人来捕鱼(捕鱼人也绝不会去外地捕鱼,很明显这武陵人是游山玩水以所谓捕鱼为休闲的隐士刘子骥)不明情况才能发现桃花源,才能处处志之。由于错解以致以讹传讹谬误连天,可谬论被反复坐实就能成为真理?  

  我们可看出这些作者的所有记述都是没有经过考证的,都无文献和遗址来佐证,都是无根据的不切实际的臆测和武断,也是他们对文章的自我感觉和主观意图的错误判断,其最大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当然武陵人这个表象和假象的确是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单从文章表面看无一例外地都会认为是在武陵人所在的地方。但是,解读著名隐士的文章是不可能明白如话的,必须穷原竟委、追本溯源,否则,就会不得要领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请问这些作者:陶写的武陵人,您们凭什么说是武陵的渔人黄道真?太守怎么是刘歆呢?又凭什么说武陵山中有桃花源的避秦人呢?要是的,他等你们来说吗?要是这样,我说我是牛郎星来的人,有人信吗?真相是:渔人是刘子骥而太守是陶本人。所以,没证据就不要乱说。再个那时作家创作都是描写他熟悉的人,绝对没办法去描写一个不认识的武陵渔人黄道真和什么刘歆,因晋时不像现在有报纸网络可获海量信息。作家为隐藏秘密都不敢说出真人真地名,难道您们不知道陶是隐士又改名潜还受到政治高压这些事实吗?完全把九泉下的陶渊明气得吐血!在那个社会,陶会把这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写出来是在武陵郡让别人去问津吗?这些都是脱离文章实际,完全与陶的文意背道而驰,没有深刻地读懂陶文!由于陶之后都错读误解武陵人就是武陵的渔人,而不知武陵人是陶用来隐蔽他的好友刘的身份和转移人们对他们幽居的衡山桃花源的注意,是调虎离山的托儿,又不肯动脑筋去寻根究底,怎能让人信服?而这些记述都是作者根据陶文一出而杜撰的,哪有什么原始的桃源传说?《桃花源记》是陶在南岳衡山龙隐港幽居,经刘讲述和亲身体念而创作出的,哪有什么道听途说?  

  自陶文问世后,没有谁读懂了陶的武陵人是为保护刘子骥和衡山桃花源而转移世人目标的幌子,也没有去研究陶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和他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社会现状,以致集体失智从而不敢怀疑武陵人的真假,也无人掌握真理才没底气怀疑。他们都不会也绝对不可能这样去思考:如把桃花源的真实地名写入文中,那是万万不符合陶的隐士身份的,也万万不符合他晚年改名为潜的真实意图,更万万不符合他在文中说了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话。不足为外人道,这不仅是桃花源这个隐逸村人的交代,同时也是陶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行为。他的文章也是他思想的反应,他把一切真相潜伏起来让人如坠云山雾海,从而误入歧途。齐梁陈三朝的这些作者都是罔顾事实,拿表象大做文章。总之,没有陶文出世,这些作者的记述就无法产生。所以,这些作者对陶文的主观自我推断和没考证的谬误,又怎么可以成为证明桃花源真实性的证据?他们的记述与陶文没有因果关系,他们没有事实和证据来证明陶的桃花源就是在武陵,这等于是用没有搞明白的历史去证明历史一样荒谬绝伦!  

  二、各地假桃花源不就是用这些类似的与陶与刘与《桃》没点关系的假证据在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桃花源、是什么桃源故里吗?那么我们再深入地用铁证来证明给他们看:真桃花源到底是什么样子?又为什么是被陶潜藏起来了?  

  我们再看后人有添加的陶渊明《搜神后记》记载在卷一第五六节的记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渔人姓黄名道真)。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到衡山,深入往返,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两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回家。或曰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这两段记载就是陶创作《桃》的母本,时间都在晋太元,地点都是衡山龙隐港,人物都是刘子骥,事件都是寻找隐居的仙境。其中第五节的两个人名不符陶意,前文已述是武陵人伍安贫加的,因把陶的武陵人误为真的,故把这俩人强塞进去,但这被错加的假冒人却被后人当了真。看看吧!其真相是一藏再藏。上段真相是刘子骥行船到衡山龙隐港发现桃花林和桃花源人的过程。陶用武陵人隐瞒掩盖刘和衡山桃花源,避免世人的注意。那么在我们不明真相前,我们首先要弄清这化名假托为武陵人的渔人为何不见打渔,而要去寻胜访俗的目的何在?还在桃花源里与桃源人一见如故停留了数日才辞去,这是一般捕鱼为业的渔人的作为吗?可想而知,如是真渔人,必须承受上养老下抚少的生活责任,根本不可能有这种审美情趣,即便你告知他风景如何美如画,他还不会认可,现在的美盲都数不胜数,何况古代?更绝不会有闲心与桃源人谈心留宿,本地渔人会停留数日吗?这也就推翻了武陵人在武陵发现桃花源的荒谬,故桃花源在武陵是不可思议的!真渔人会为捕鱼而努力劳动,如没收获就会烦恼伤悲。既然不是真渔人,那这假渔人是来干什么的?他是来寻找绝对安全可隐居的高士,不言自明,这高士就是文末才交代的刘子骥。所谓武陵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重寻桃花源,这一系列情节安排都是讲好游山水富有审美痴迷的刘子骥的,否则他写一个平白无故的渔人没有丝毫意义,只有写刘这仁爱的高士在乱世追求光明才有意义。如把武陵人理解为武陵的渔人绝对是荒诞不经的,为何?一个是著名隐士不会轻易透露这么美丽的世外桃源的地名,何况是在晋宋易主之际呢!二个是武陵郡没有这样的地形地貌,不是丘陵又不是丹霞地貌又加上上游无众多小溪的,一定不能形成桃花林。那时的武陵郡要么是开发最早不存在这绝境、要么是荒山野岭的山区海拔高不能行船。三个是刘陶都没有在武陵的活动遗址和有关的文献记载。故只有陶在南岳衡山幽居才知龙隐港地形地貌距离远近的实际情况,记述中一字一句都是龙隐港的风景民俗,桃花源千真万确是在衡山,在陶刘幽居活动的龙隐港。下段写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南阳刘子骥到衡山采药发现了有仙药的南阳岩,但陶又用石囷来隐藏了他们幽居的洞,即使外界势力找到衡山龙隐港,因石囷是圆形的谷仓,也找不到他们幽居的洞。最后这两段又故意设迷,让刘子骥都找不到衡山桃花源和仙洞了。陶把这些写入《桃》后又潜伏了刘衡山采药的事实。这就很明显的把衡山桃花源永远封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只有这样藏内匿藏、迷中设迷才能调虎离山,也就成了1600年后才能解开的千古之谜。这两段本就是同一个故事也可连起来又具有互文性,就是刘第一次来衡山就发现了仙洞,第二次来发现了桃花源并告知陶,第三次就到这仙洞来隐居了,但被隐藏了,不让人知道。并用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终不复知处矣等来转移真相,其实都是灯下黑!总之,陶的最终目的就是隐蔽而不让别人知晓他们幽居的衡山桃花源。正是: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他把真正的拥有真善美的衡山桃花源幽蔽起来了,从而就把假恶丑的人和黑暗的社会挡在桃花源外。  

  摒弃这两段文字,单凭《桃》就无法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即便有刘子骥这线索,其破解难度相当大。所以这就是陶在文中可以潜伏隐藏一切,但唯独要透露刘的原因,如桃花源不在衡山,就不会把刘子骥写入文中,这是显而易见的。《搜》中记述的刘子骥到衡山采药发现桃花源与收在《陶渊明集》里有出入,所以认定渔人黄道真和刘歆是不能采信的,前文已否认。陶不会写上这两人,否则不符文学描写传统。因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角,多角出场是违背创作惯例的。那些作者没创作经历又不做考证,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因为我们已知武陵人就是刘子骥,而太守就是陶本人。这在陶的许多诗文中都有类似方法。如《五柳先生传》就是陶的自画像,《述酒》就全部是隐语。  

  那么问题来了,武陵人没名没姓,为何世人宁愿去武陵找桃源,而不到有名有姓的刘子骥隐居的衡山地去找呢?这就是陶的高明之处,一是刻意借武陵人来转移时人视线,二是故意让刘没找到桃花源和那仙洞还病终,轻而易举就让人理不出头绪进而在这迷雾中昏头转向。因陶在文中隐藏了衡山湘江龙隐港南阳岩,人们就永远找不到桃花源,而已经找到的桃花源又都不是真的,既都不是《桃》中的桃花源。既然在武陵没有桃花源,那为何要写武陵人而不写其他地名?因刘在南郡的阳岐隐居过又临武陵郡,再个陶的父和祖都在武陵郡附近做官较熟才这样写的,由于需潜伏真相连刘都隐藏了,当然就不能写刘隐居的阳岐和衡山了,故唯有武陵人才是最好的借代。《桃》文一波三折、隐晦难解,致使古往今来无人能懂,有谁知道这是同人同时同地发生的同一件事,又有几人知道陶也在南岳幽居!非衡山人知道了也不会说。  

  由于《桃》迷雾重重,得到所谓公认的假桃又与文不对是假证,故就有人说是虚构的。还有打出广告说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云云,假得没有一点底气,当然就要靠阿谀游客了。正如上文所述,桃花源不仅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于衡山龙隐港。陶和刘都幽居于此,有他们命名的河洞名遗址、有他们相关的古籍文献记载,有与《桃》文丝毫不差的地貌距离,铁证如山,谁与争锋?当然也就只有衡山龙隐港有权专享和垄断桃花源文化品牌,就像《岳阳楼记》是专门描写洞庭湖一样,而《桃花源记》是专写龙隐港的。  

  三、现在全国桃花源三十余个,实在是乱象丛生,而争抢桃花源最厉害的是过去属武陵郡一带的本省桃源和重庆酉阳。前文已述武陵人不存在是武陵郡的渔人,所以凡是属于武陵郡的都无资格自称为桃花源或什么桃源故里,不管是前人错认的还是后来自封的。既然前人已经错封了桃花源归属地是在武陵,或据武陵争桃源故里,那么就让我们来看清他们是怎样一错再错的。  

  先看桃源县处在沅江边,既不符合第一句话,更不符合文中第二句话“忘路之远近”,以下就没一句话对得上了。这里战国以前就开发了,人口繁盛,政治经济文化都发达,处于封建皇权统治的中心区域,绝不可能出现一个世人不知的桃源秘境。他们宣称晋时就建有桃花观,不管真假但不能证明与《桃花源记》有什么瓜葛,更与陶与刘粘不上边,否则,南有桃花水、北有桃花山绝不都是亲戚?都是根据梁人伍安贫等人的《武陵记》而错认的,加上唐代朗州司马刘禹锡的自我陶醉和宣传,又有许多著名诗人在此呤唱赞美,唐中叶就确认了桃源和秦人洞等名称。由于文人墨客的一误再误,到了宋代大臣张咏也不考证其真伪,人云亦云,就奏请设立桃源县。后来,见别人耻笑连洞也没有,就造假洞应景。他们的证据是与陶与刘与文没关系的虚假证据。  

  再看酉阳更是连常识都没有的炒作,处于山区腹地,渔船都无法上去。他们自豪有个洞,但与《桃》有关系吗?文中不仅没写洞,还把洞隐蔽了,此地同样是没一处能够与文中一个字相像的。再看他们的所谓证据:清代诗人陈答猿在《桃源记并序》说:“酉阳才是真桃源,桃花源记非寓言。”《酉阳直肃州总志》记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四川省通志》说:“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等等。这都是作者和编志者的自我感觉和臆测,没有古籍和遗址佐证怎能作为证据呢?凭这些假证据就胆大妄为地争桃源故里,就像侵犯别人一样是强盗逻辑!  

  总之,这两地都是把文人和官员对《桃》的错误解读和对本地风景与文对照的自我判断来做证据,不仅是毫无根据的空中楼阁,而且没有一点学术精神。要明白,只有与作家陶渊明与主角刘子骥与《桃》文丝毫不差的古籍文献和地名遗址及地形地貌距离远近绝对一致,才能证明桃源故里的真实性,才能令人心悦诚服,这也是学术界为鉴定一种文化文明真实存在的必要条件。  

  真是的,这些武陵的人,仅凭陶渊明虚指的无名无姓的武陵人就把桃花源据为己有,怎么不想想:陶写此文前已改名为潜,他会把真相披露出来吗?陶为何信心满满的说:后遂无问津者!因他已把他们幽居的衡山桃花源潜伏起来了,你们去武陵找吧!当然世人就很难找到。要是真在武陵,那他就根本不是什么著名隐士了?事实胜于雄辩,种种迹象证明:凡是据武陵找到桃花源没一个是真的,既然武陵没桃源,那就更证明这武陵人是陶对世人撒的一个弥天大谎!为何文末要让刘出场,一是证明武陵人就是刘,二是证明桃花源在刘和作家本人幽居的衡山。而衡山正好被潜藏起没写入文中,让人永远想不到,这才是最大的千古之谜!由于衡山桃花源隐藏极深,1600年来硬是没人能发现,当然权威就久久不能发声,致使这些假桃蒙蔽人们竟能得到所谓公认,谜之为谜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想隐藏秘密,让后人无法揭开以成未解之谜,但还是在他自己的记述中和幽居时命名的地名中暴露了秘密。桃花源在衡山龙隐港是铁板钉钉的,是由衡山远离封建皇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决定的,是由南岳当时为全国道教中心决定的,更是史料记载和地名遗址所决定的。这里无文人官员的自我判断和行政干扰,不仅官府不知,民间更不知,只有隐藏在此才真正符合陶隐士身份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衡山桃花源,有的只是上面两段记载又加《桃》文中主角刘子骥和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一句记述作家陶渊明为南岳之幽居者的古籍史料,有的只是他们幽居时命名的南阳岩和龙隐港这些遗址遗迹,而这些比起毫无用处的千言万语有说服力得多。衡山龙隐港桃花源,从文献史料和遗址中走了出来,从迷雾中清晰地露出了她美丽轮郭!让我们张开双臂来拥抱这尘封了1600年的中国南岳衡山桃花源吧!  

  作于2017年4月10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移动政务 部门电话

主办:中共衡山县委、衡山县人大、衡山县政府、衡山县政协 承办:衡山县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政府服务热线:12345,0734-5824101 党政门户网站联系电话:0734-5912348 信息报送、纠错联系QQ:1988776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05000855号 网站标识码:4304230002 湘公网安备 43042302600003